券业重磅!证监会最新发布!
一年一度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出炉。
券商中国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证监会近日向证券公司公布了2024年分类评价结果。目前,全行业共146家证券公司,其中39家子公司合并至母公司评价,参评主体合计107家。据了解,近年来各类别证券公司数量总体保持稳定,A、B、C类公司数量占比分别为50%、40%、10%,AA级别公司保持在14家左右。
证券公司分类评价,是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合规状况为基础,结合公司业务发展状况,按照《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评价和确定证券公司的类别。分析人士表示,自2007年启动以来,分类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证券公司监管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之一,是传递监管导向、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的重要途径,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看点一:14家获AA级
在今年的分类结果中,107家券商参与评级。具体来看,A、B、C类公司数量占比分别为50%、40%、10%,AA级别公司保持在14家左右。
根据《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证券公司分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类11个级别。A、B、C三大类中各级别公司均为正常经营公司,其类别、级别的划分仅反映公司在行业内业务活动与其风险管理能力及合规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相对水平。
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自2007年启动。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在监管导向和重点的指引下,端正经营理念,坚持合规导向、风控为本,助力提升了证券行业文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人士介绍,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总体保持稳定,每年会根据监管导向和重点进行适度调整。据了解,今年的分类评价工作,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资本市场“1+N”系列文件和强监管防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主线。
看点二:设置多项专项监管工作指标,投行新设三项加分安排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分类评价突出校正证券公司定位,促进行业功能发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资本市场“1+N”文件强调督促行业机构端正经营理念、校正定位偏差,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今年的分类评价设置多项专项监管工作指标,引导证券公司回归本源、更好发挥机构功能。
具体来看,为引导证券公司发挥直接融资“服务商”和资本市场“看门人”功能,提升投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新设置了三项加分安排。
一是对证券业协会组织的投行业务质量评价为A类的公司加分。
二是落实“科创板八条”关于鼓励证券公司积极开展并购重组业务的要求,对证券业协会组织的并购重组专业能力评价排名前列的公司加分。
三是督促证券公司提升新股发行定价能力,对证券业协会组织的新股发行定价能力评价排名前列的公司加分。同时,延续去年评价标准,对IPO撤否率高的公司扣分。
此外,还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分指标作了调整优化,按照主承销(或管理)民营企业公司债券(或资产证券化产品)金额,对排名靠前的公司加分,引导行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企融资。
为引导证券公司发挥维护市场健康稳定运行、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功能,分类评价连续三年将权益类基金销售列入专项加分,对各季度“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保有规模排名前列且不存在“赎旧买新”情况的证券公司给予加分;连续两年将科创板、REITs、期货期权等做市列入专项加分,促进证券公司发挥流动性提供者的功能。
看点三:从严传导监管压力,强化合规风控信号
今年的分类评价还突出严监严管、强本强基要求,坚持严监管、零容忍原则,将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各类境内外子公司、董监高和主要业务人员等各类主体,行政处罚、监管措施、自律措施、立案调查等各类情形纳入评价范畴,传递全面加强监管的鲜明信号。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加大对投行业务的监管处罚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针对投行业务违规行为共开出70余张罚单,涉及31家券商,67名保荐代表人。从违规类型来看,未尽责督导信息披露和尽职调查不规范是两大主要问题。监管部门正在通过“严监管”倒逼投行转型升级。分类评价工作对评价期内的相关问题均依规进行了扣分。同时,对于本评价期因投行业务被采取或者事先告知采取行政处罚、暂停业务监管措施的多家公司,还依规取消其承销保荐、财务顾问等相关项目业务发展加分,传导合规风控为本的鲜明导向。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合规意识已经成为投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看点四:继续将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专项评价
“今年还继续将行业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专项评价。”相关人士介绍,意在突出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优化行业发展生态。
总体来看,主要是引导行业践行“五要五不”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持续加强行业廉洁从业监管,继续对存在从业人员行贿受贿等廉洁从业问题的情形扣分,并同时取消其行业文化建设加分。延续实施稳健薪酬专项指标、引导证券公司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持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对董监高人员、主要业务人员违规买卖股票、违规代客理财等问题予以扣分,督促公司健全人员管理机制。
券商中国记者关注到,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牵头,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在今年4月进一步完善,突出廉洁从业相关要求,强调声誉风险管理有关要求,突出证券公司对员工社交媒体进行监督和引导的考察,对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内部文化认同与文化品牌建设进行重点关注,将“五篇大文章”“五要五不”落实情况等纳入考察范围等。
监管层之所以高度重视证券公司的文化建设,和证券公司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密不可分,也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文化建设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柱,是证券公司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一个健康的行业文化能够促进公平竞争,防止不正当交易,保障市场秩序,从而维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公众信心。同时还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
看点五:监管部门将持续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自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实施分类监管制度以来,有效促进了证券公司加强合规风控、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券商而言,“分类评级结果”意义重大。分类评级是监管层对券商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及业务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直接影响券商投资者保护基金计提比例;净资本、风险资本等核心监管指标计算标准;同时也会影响到新业务资格、监管资源分配、现场/非现场检查频率等。
根据《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规定,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根据证券公司分类结果,确定不同级别的证券公司缴纳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具体比例。根据现行规定,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证券公司,按其营业收入的0.5%―5%缴纳基金。
据接近监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现行《分类监管规定》于2020年修订发布,对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资本市场“1+N”文件要求,在传递监管导向的精准性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为此,监管部门将持续关注分类评价的运行效果,不断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督促证券公司在严守风险合规底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定位,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