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销售月报显示猪企收入大增 但整体扩张步伐依旧谨慎
每经记者 胥帅 每经编辑 杨夏
近期,多家猪企披露的7月销售月报显示,受益于猪价的上涨,各猪企单月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不过各家出栏量却各有特点,有的是“加价加量”,有的是“加价减量”。在行业分析师看来,出栏量的不同表现可能与各家选择的养猪模式有关。
然而,尽管盈利状况有所改善,大型猪企在扩张步伐上仍显得颇为谨慎。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等纷纷表示,将优先考虑偿还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并重点关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单月销售收入普遍增加
近期,包括牧原股份(002714.SZ)、新希望(000876.SZ)、温氏股份(300498.SZ)等多家猪企披露7月销售月报,各家7月单月销售收入均实现环比增长。
温氏股份7月肉猪销售收入53.43亿元,6月数据为52.01亿元;牧原股份7月生猪销售收入134.05亿元,6月数据为107.10亿元。
猪企7月单月销售收入环比增长主要得益于猪价的上涨。公告显示,新希望7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8.80元/公斤,6月的价格则为18.07元/公斤。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开价格这一影响因素之外,个别猪企上个月收入大增还受到销售数量增加的影响。
比如牧原股份7月生猪销售头数达到615.8万头,6月为506.8万头;金新农(维权)(002548.SZ,股价3.87元,市值31.16亿元)7月销售头数达到9.3万头,6月数据则为6.55万头。
不过,牧原股份7月的“加价加量”和6月形成对比。牧原股份6月销售生猪506.8万头,环比5月减少了约80万头。
然而和牧原股份不同的是,新希望和温氏股份的出栏量却持续环比减少。
新希望生猪销售量从5月的136.68万头减少至7月的126.20万头,温氏股份也连续三个月将生猪出栏量控制在240万头以下。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同猪企出栏数的差距与养殖模式有关。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刘博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阶段猪价涨至高位,带动养殖盈利颇丰;截至8月7日,全国生猪均价20.67元/公斤,自繁自养盈利达到854.57元/头。现阶段自繁自养养殖户,饲料成本偏低,叠加肥标猪价差扩大,中大猪价格高位,多数有扩大盈利空间的意愿,多数低价出栏标猪积极性较弱,倾向饲养大体重生猪。
猪企的产能计划仍偏谨慎
总体来说,猪价上涨并未改变大型猪企稳健的出栏节奏。
温氏股份在最新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近几个月生猪价格上涨,逐步覆盖公司生产成本。但整体来看,目前实现盈利的时间尚短,公司将优先考虑偿还一定的有息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保障公司运营安全。同时,公司以“降成本、保盈利”为首要目标,重点考虑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待盈利有效弥补往期亏损后,再去考虑规模扩大。
牧原股份提到,公司2024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为60亿元,预计全年的资本开支在100亿元左右,其中30亿元用于维修改造,剩余部分主要用于已完工项目的结算及屠宰产能建设,具体金额将根据市场情况及经营情况进行调整。当前公司经营策略已转变为稳健增长,在建工程规模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公司产能建设逐步完成,未来每年资本开支也将控制在较低水平。
刘博洋也观察到行业的这种谨慎程度,“但是往年四季度猪价旺季不旺,养户情绪面或在三季度之前仍有意愿提前锁定利润。另外,按批次补栏的二次育肥养户,现阶段价格高位补栏热度下滑,多数观望时机出栏为主。”
整体来看,随着市场产能变化幅度减小,猪价影响因素将更多涉及生猪体重等更为细微的供给因素。
刘博洋表示,后市猪价应集中关注二次育肥出栏节奏、肥标猪价差、交易均重的变化,同时也应关注检疫政策的调整,以及后期气温下滑后的中大猪出栏情况。未来交易均重的增减变化或反馈至终端猪肉的走货压力,二次育肥出栏节奏和补栏意愿或影响后期阶段性的猪源供应增减。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